MAGIC眼科科技 治療散光一等一 ─ 細隙燈顯微鏡(Slit Lamp)  

現代人普遍具有眼疾困擾,病患有時會經由自費手術,來求新求更好的技術,但有些時候在術後原本的毛病解決了,不料卻帶來新的眼疾困擾,其中因為術後而有散光問題的占多數,因此,瑞光眼科黃維仁醫生通過案例,分享術後改善散光的曙光 細隙燈顯微鏡。

細隙燈顯微鏡是由光源投射系统和光學放大系統組成,為眼科常用的。它是以集中光源照亮檢查部位,便與黑暗的周圍部呈现强烈的對比,再和雙眼顯微放大镜相互配合,不僅能使表淺的病變觀察得十分清楚,也可以利用細隙光帶,通過眼球各部的透明組織,形成一系列“光學切面”,使屈光間質的不同層次,甚至深部組織的微小病變也清楚地顯示出来。在雙眼顯微鏡的放大下,目標有立體感,增加了檢查的精確性,因此,細隙燈檢查在眼科臨床工作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案例一:70歲施行多焦點人工水晶體,術後散光200

黃維仁醫師表示,患者年齡約70歲,患有白內障,決定動多焦點人工水晶體手術,對於現在新型的水晶體手術,不再像以往只是白內障手術,而是白內障屈光手術,如果只做完白內障,基本上病人的滿意度不高。

一般原廠的建議是術後散光度數應在100度以內,但很多老人家在術前的閃光就已經是100以上,像這位病患的散光問題在白內障手術中就已經做調整,但術後仍有閃光200度,所以術後的裸視只有0.4。在術後的一個月,病患決定再次施行微手術,經由細隙燈,以鑽石刀做週邊角膜的切割手術來矯正散光,散光降低至125度;隔兩禮拜做第二次,散光調整就降到50度,裸視也從0.4增加到0.9,利用細隙燈的顯微放大效果可以清楚透視每一部位,藉由簡單的手術,使病人滿意度達到滿分。

黃維仁醫師補充,大部份的醫生會在手術之中把散光問題考慮其中,但在術後的散光是多少,病人就要自行接受,95%的醫生在術後不會再針對殘存散光的部分做調整,但其中有很多病人在術後的殘存達到200度以上的,因此會對手術品質感到失望。

案例二:實行PRK手術患者 散光度數400

黃維仁醫師分享的另一個案例是10年前做過PRK的患者,所產生的術後問題。這位病患當時的近視度數大約為1300度,在術後據該名患者之描述,術後他的度數約為200度,但隨著時間,再診就升高到750度,角膜表面也有清微的混濁現象,這位病患因而再次到醫院來就診,目的是希望不要再戴眼鏡。

該名病患來醫院就診時的數據,近視為750度,而散光高達400度,當時初步我們只做有晶體眼的水晶體植入手術,將水晶體固定在眼睛的虹彩上方部位,在術中藉由傷口調整將病人的因手術產生的散光從400度降到200度。

在術後一個月,經由細隙燈,做PCRI的手術,第一次有晶體眼水晶體植入手術的傷口術後在上方,這次做PCRI角膜手術傷口則是在下方,這次術後就將散光降低到75度。

他進一步說明,這位患者在施行完PRK手術後,很快發生術後度數回歸的原因是在於,其實高度近視的人,是不適合施行PRK受術的,而該名患者會在術後有散光問題,估計原因是因為PRK手術中的光學區偏離所導致散光。

黃維仁醫師建議:若術後有散光問題 可經由細隙燈配合微手術治癒

對於散光問題的矯正,以水晶體手術是最正確的方法,而其中以含有治療散光的多焦點水晶體植入手術最為恰當且正確。

但有少數的病患在術前的對術後的預估是在散光50度,但術後卻是100度,誤差來源的原因可歸為兩類,一類是術前的評估不準確所造成;另一類則為術後水晶體的軸末移動,術後的軸末移動會影響散光度數。

但已經使用散光水晶體調整的病患,在術後成效不佳,改善的方法同樣也可分為兩種,第一是再進行一次手術,進行水晶體偏宜調整,而另一項則用細隙燈做PCRI,做術後散光的微手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ye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