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勤
現職
高雄上明眼科體系(愛眼聯盟)總院長
經歷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常務理事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監事
高雄市醫師公會理事
國防醫學院南區校友會理事長
前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第十四屆理事長
今年是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創會一甲子紀念的前夕,在我擔任理事長期間
,開創了屈光白內障自費手術的路徑,年輕醫師也對眼科充滿期待,爭相進入
眼科,因此,現在R1想要進入眼科相當困難。對眼科醫師而言,這是一項榮耀
,卻也是可能面臨的困境。
第一個困境是,目前較有經驗的一線醫師,大多已經五十多歲,但培訓員
額大幅降低,制度又偏重醫院評鑑及升等及北部,年輕醫師忙於各種文書處理
和論文寫作,分散掉許多心力與時間。另一方面,由於3C產品盛行加上社會老
化,年輕病患和老年病患將會越來越多,衛福部若不適度開放員額,醫療人力
可能出現斷層,未來應和政府溝通調整。
除了醫療人力問題,眼科的另一個困境,是參與國際醫學會的動能明顯不
足。原因固然有中國的因素,另一方面也與健保制度無法清楚定義醫療研究、
醫療服務的位階有關。
台灣教學醫院的醫師要做醫療研究、教學也要做醫療服務,疲於奔命,因
而欠缺參與國際會議的動能。國外的醫師,研究與服務可以分開,且有很多研
究生能協助會展服務,在台灣舉行會展或國際會議多靠住院醫師,醫師負擔過
重,而在國際會議上受邀擔任會議主持人或演講者遠遠不及應有的量。
在慶賀眼科醫學會60歲生日之際,希望台灣的眼科水準持續進步,更期盼
健保制度不要成了眼科發展的阻力,而要成為助力,部分負擔制度應持續開放
,醫師要持續增進本身技能,做好病人關係的管理和衛教,讓病人理解醫療的
過程和結果,減少糾紛的產生。
最後,期待台灣積極參與學術組織或國際會議,走出國際,唯有擴大台灣
在國際上的能見度,才能帶動國際醫療(觀光醫療)的發展,讓病患第一個念
頭就想到台灣,而不是泰國、新加坡或馬來西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