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鑑修
現職
馬偕紀念醫院眼科醫師
經歷
馬偕紀念醫院眼科主任
馬偕紀念醫院眼科主治醫師
美國南加州大學眼窩演整形重建研究員
眼科微整形和一般整形不會相差太多,雖然都有眼部或是臉部整體美形的
美學概念,但是主要的區別應該是眼科比較偏向於『功能性』,美學的部分則
會與整形科重疊。或許整形科做的手術項目可能多些,但是大家都聽過『眼睛
是靈魂之窗』,所以眼科更專注在眼睛的部分,眼部以及整體的美感都可以兼
顧到,並且眼科和整形科開刀的範圍相去不遠,就眼科微整形來說,一樣有肉
毒桿菌、玻尿酸、膠原蛋白的注射,也有用微晶瓷進行隆鼻的美容項目。
100多年眼整形發展出許多手術技巧
兩自眼整形發展的很早,Blepharoplasty(眼瞼整形術)是來自希臘語
(blepharon “眼瞼” + plassein “成型”),是用於矯正眼瞼的缺陷,畸形和變形
的整形手術。古希臘人和羅馬人就已經開始寫下紀錄並收集整形的所有知識。
在西元一世紀的時候,羅馬人奧盧·科尼利厄斯·塞爾蘇斯 ( Aulus Cornelius
Celsus)在他的著作《梅迪奇納 》( De Medicina)中描述了對皮膚進行切除
以放鬆眼瞼的方法(參考Wikipsdia)。
至於有關中臉部拉皮整形的醫學紀錄,在1880年開始有陸續的文獻發表有
關手術的方法,我個人本身在2003年曾經跟長庚醫院的馬俐醫師學習過,她很
專注在眼科整形及功能性這部分,在當時她有施行傳統的上臉部的拉皮,從髮
際線上面去開刀,但還沒進行小切口的拉皮。
很多台灣醫生會去美國或是韓國學習新的技術,像是韓國的釘書機雙眼皮
縫合技術,這時就發展出很多縫合方法,確定雙眼皮可以做得漂亮持久。
2008年我個人也去了美國學習眼瞼整形拉皮及眼窩重建,回來台北馬偕醫
院之後也購置了臉部拉皮的手術器械,像是所謂的內視鏡拉皮,但是眼科整形
的客戶大部分是年長者,因此大部分不以美觀為主,而是以功能性的重建為目
的,像是眼瞼鬆弛下垂、眼瞼內翻、倒睫毛,或是嚴重的眼袋。如果是為了美
觀而不是功能性,年輕人或是中年人反而比較會去整形科。
近年我們台灣眼科界也成立了『台灣眼整形及眼窩重建學會』,希望能夠
整合眼科整形的醫師及人才,讓眼科整形能有更多發展的機會與權利,我們眼
科界的醫師也一直都很努力在耕耘。
眼窩重建的演進與執行
眼窩重建的演進其實是一直在進行,目前也還是進行式中,像在1950年以
前,當時眼窩底骨折的重建是從口腔上顎進去到眼窩底,再以紗布或是氣球去
頂住眼窩底的骨折部位,由於這個路徑比較遠,到了1960年代就出現了直接近
入眼窩的手術路徑。1960-1980也陸續出現了各式各樣的材質比較報告,包括
許多的自體移植以及異體移植的材質,像是甲基丙烯酸甲酯(methyl-
methacrylate), 鐵氟龍(Teflon), 矽膠(silicone), Supramid, Marlex,
Silastic, gelatin film (Gelfilm), 骨頭(bone), and 軟骨(cartilage)。目前這
20-30年,手術方式的演變改變不大,主要是在移植物的材質,像是鈦合金及珊
瑚球。
自眼窩需要重建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因為眼球受到重創或是創傷之後造成萎
縮,或是眼窩骨折,另外是眼窩或是眼球,甚至是眼瞼惡性腫瘤拿掉後,這些
病患比較多需要外觀的重建,早期長庚醫院自己有眼窩重建中心,馬偕目前主
要是轉介到專精眼窩重建以及製做義眼的專門技術人員。
在眼窩重建的過程裡,拿掉眼球後會放入珊瑚球讓眼窩不至於凹陷太明顯
,過去材質以矽膠球為主,目前則也有珊瑚球的製作,也有用生化材料去模擬
珊瑚球具有的孔洞特性,珊瑚的孔洞構造可以讓血管生長進去,因此它的生物
相容性比矽膠球好很多,抗發炎能力比較強,在眼窩中也比較能固定,不容易
跑出來。在早期的時後放的矽膠球,沒有孔洞,容易造成細菌感染。
在開刀後四到六個禮拜左右,會提醒病患去專門眼窩重建的公司製作義眼
片,通常可以配合病人客製化的需求,在眼窩裡灌入特殊的模型液體,做出適
當大小的義眼片,使病患兩眼外觀看起來可以相差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