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章敏
現職
三軍總醫院眼科部部主任
經歷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會員
中華民國視網膜醫學會會員
中華民國角膜移植專科醫師
三軍總醫院澎湖院區眼科主治醫師
國防醫學院航太及海底醫學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傳統角膜移植是將病人的角膜全層切割,再將捐贈的角膜組織縫合上去,傷口較大,視力恢復約需半年到一年,也可能因縫合產生散光或異體移植產生排斥。隨著科技進步及研究知識增加,角膜移植走向分層移植趨勢,植體比紙還薄,視力恢復更快,三軍總醫院更在「角膜內皮移植手術」有了新突破。
角膜分層移植傷口小,恢復快
角膜是一個像千層麵般的組織,由膠原蛋白一層一層堆疊構成,角膜的構造由前到後分別是上皮細胞層、前彈力層,中間是基質層(佔角膜厚度90%以上),最後是薄薄的一層內皮細胞和基底膜組織。(插入圖解)
絕大多數需要做角膜移植的病人,都是內皮層的問題,常見原因為白內障手術或發炎因素,造成內皮細胞數量不夠或功能不足導致水腫。角膜分層移植手術針對病人角膜疾病的狀況,角膜前層問題引起的病變就做前層移植,後層問題就做後層移植。相較傳統的全層移植,內皮移植傷口小,不需要那麼多的縫線步驟,角膜弧度不會因為手術縫合而造成曲度改變,大大減少術後嚴重散光的問題,視力的恢復也比全層移植更清楚,通常術後一個月組織消腫後,視力就能達到預期的效果。若病人原來的視網膜、視神經都正常,視力甚至可以回到一點零。
內皮移植組織薄,手術難度高
第一代內皮層移植手術DSAEK(Descemet Stripping Automated Endothelial Keratoplasty),使用器械將捐贈的角膜組織進行切割,保留後層的內皮細胞,並帶有部分基質層,移植組織的厚度約在100到200微米。由於帶著基質層的植體有一定的厚度,因此醫師手術時目視可見度較好,困難度較低;不過因為移植組織較厚,術後消腫的時間要一個月左右,病人因角膜厚度增加,後表面的弧度會產生凹面狀態,對屈光度會造成一些影響。因此,去年國內醫院開始採用DMEK(Descemet Membrane Endothelial Keratoplasty)手術,只取角膜的內皮細胞層和基底膜,厚度只有10微米,組織非常薄,術後復原只需一個禮拜。
移植組織薄有其優點,卻也為醫師帶來新的挑戰。第一代DSAEK是用機器刀片切割手術所需的移植體,第二代DMEK則是靠純手工方式處理移植體,不只要花較多時間準備,手術過程也容易造成組織的破損,操作相對困難,醫師壓力相對較大,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學習的時間。針對這些難題,三總近來已有新的突破。
PDEK利用氣泡剝離,降低手術壓力
三總PDEK手術 (Pre Descemet's endothelial keratoplasty),透過空氣注射產生剝離的方式,把角膜組織的層次分開。在角膜的內皮細胞層有個結構上較脆弱的位置,以空氣注入這個位置,可將內皮層和基底膜分開,取得30到40微米厚度的植體。PDEK氣泡剝離的速度較手工快,可縮短術前準備的時間,加上植體比第二代的10到20微米稍厚,因此醫師手術操作上較得心應手,壓力相對較小。對病人而言,第三代與第二代的術後恢復時間差異不大,若植體貼附的好,大約一周左右視力就可達到預期效果。
膽大心細,助病患恢復光明
三總內皮細胞移植手術對象,初期主要為白內障術後造成角膜水腫及先天性內皮細胞失養症病患,術後恢復狀況良好。較特別的是,一些做過青光眼手術、眼睛前房構造異常或有導管植入的病患,在國外教科書上已不適合再做內皮移植手術,三總也為5、6例這類高難度病例恢復視力,目前為止共完成15例DMEK及PDEK手術,相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