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維章醫師 精華眼科診所院長
關於白內障手術,東方最早的白內障手術『金針撥障術』最早見於唐代王燾的
《外台秘要》(西元752年)一書中,對於白內障分期與症狀都作了簡要的描述。
在此之後,白內障手術方式歷經了囊內摘除術(ICCE: In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1752~53)、囊外摘除術(ECCE: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 (1753),全球第一台超音波晶體乳化儀的於1967年被開發與開始用於白
內障手術……
而台灣,從1989年開始了白內障超音波乳化手術的新歷程,從最開始的
Universal I/Universal II進展到 Legacy,到了2006新一代旋切式超音波乳化儀的出現
,更將白內障超音波乳化術推向另一新里程碑。也因為超音波乳化儀的不斷進步,
白內障手術的傷口從以往ICCE/ECCE的12mm縮見到2mm甚至更小。
除了手術儀器的不斷創新外,人工水晶體也是不斷推陳出新,人工水晶體的演
進,最早是1949年時,英國眼科醫生Harold Ridley發明並植入首片人工水晶體,材
質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不可摺疊材質。隨著手術技巧的進步,小切口白
內障手術越來越普及,再加上對小切口的要求,於1983年時研發出『可摺疊式人工
水晶體』,就是可將人工水晶體摺疊成原本大小的一半,其摺疊後的大小就可以利
用較小的超音波晶體乳化切口來植入。
因為手術儀器與人工水晶體不斷進步,2005年,因為非球面與多焦點設計之
功能性人工水晶體的推出,台灣的白內障手術從以往的復明手術進階成屈光白內障
手術,也就是說,白內障手術不再是防盲手術,而是除了治療白內障問題外,同時
能提供精準視力矯正與提供優質術後生活品質的手術,在讓患者「看得見」的同時
,還要讓他們「看得好」。
台灣在白內障手術領域,在亞洲與世界佔有一席之地,除醫師在專業與臨床技
術上不斷與時俱進,與世界同步接軌外,也要感謝當時的愛爾康公司亞洲區總裁
Roy Acosta與台灣區 江勁賢總經理所率領的團隊,積極的引進各項最新的儀器與相
關產品,讓台灣的眼科醫師可以即時的使用最新的相關產品,並在亞洲發表相關研
究與進行手術示範。
2012年,台灣引進了飛秒雷射輔助白內障手術,藉由飛秒雷射的輔助,讓白
內障手術邁向一個更新的里程碑。
在台灣,因為白內障不是專科,所以,每位眼科醫師都可以執行白內障手術,
因此,建議眼科醫學會與眼科相關廠商應相互合作,規劃相關教育訓練與進階課程
,以提升國內白內障手術技術並與世界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