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光眼的治療上,醫師與病人同樣對開刀感到壓力,但最可怕的是病人沉溺在「青光眼開刀會瞎」的陳舊觀念。陳瑛瑛醫師強調,近15年來,控制眼壓的藥物逐漸進步,有藥就用,能不開就不開;然而面對開刀,正確態度應是戰戰兢兢但不過度害怕。

   長期用藥影響開刀成功率

  以保險資料來做統計,青光眼開刀的數量減少,但是病人的數量沒有減少,且弔詭的是失敗率卻增加了!!醫師也許會有錯覺,認為自己的技術變差了,但其實不是開刀過程的問題,而是病人在術後眼睛變得容易沾黏。陳醫師常向病人解釋:眼睛本身有天然的下水道可排水,當原來的下水道淤積了,我們就開一條人工運河,它跟原來的排水構造完全不一樣,而這條運河很不幸地也會沾黏淤積。近年來的國際性青光眼會議上,醫師們認為長期點用多種青光眼藥物造成的局部發炎反應,會使病人的眼睛更容易沾黏,導致手術的成功率下降;最後醫師們總結出10個改進開刀的訣竅,為的是避免手術後的沾黏,提高開刀成功率

   補救手術漸臻成熟

  濾泡沾黏會導致手術失敗,而解決沾黏的方法除了改變術後用藥種類及方式,最後還有一個補救措施,就是「濾泡重建」(Needling revision)。正常的濾泡會像治洪池一般聚集水分,再經由微血管靜脈系統將水分吸收回心臟。若濾泡沾黏接受重建,手術傷口只有一個針孔大小,時間短而且併發症明顯地少,甚至十年前開的人工運河,如果慢慢沾黏了,十年後還是可以補救。因此,這部分青光眼病人可選擇接受第二階段補救手術。

   掌握手術關鍵期

  陳醫師強調,病人一定要有的觀念是,青光眼絕對不能根治也無法改善視神經的受損,但是延遲開刀有可能會導致失明,因此,在眼壓控制不佳的情況下,必須配合醫師的建議儘早開刀,降低眼壓,防止繼續惡化,不應等到無法挽救的地步才進行。但是開完刀後視力可能會下降,這是醫師必須跟病人講得非常清楚的部分;開刀手術後第一天的眼壓必須穩定,而手術後一個月的眼壓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最後,陳醫師建議,手術要住院比較安全,出院後也ㄧ定要照醫囑定期回診,青光眼手術無法一勞永逸,而是要繼續追蹤治療長期抗戰,所以醫病間的配合才是病人最大的保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ye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