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在台灣的失明人口中佔了很大一部分的因素。除了認知不足的病人會不在乎之外,多數病人有失明的壓力和恐懼,容易產生焦慮感。林口長庚醫院吳秀琛醫師說,青光眼是一輩子要用藥和追蹤治療的疾病。
我的生活需要做些調整嗎?
青光眼病人的飲食上更需強調均衡,但可以放心的是,沒有特別需要限制菸、酒、茶、咖啡等食物,這些不會是造成青光眼的主因,但要注意不過量。
在運動的選擇上,吳醫師特別提醒,安全性是首要考量。若視野缺損較大,甚至中心視力受到影響者,須避免危險性較高的活動,如爬高及高速度球類運動。盡量選擇在障礙物少的空曠處進行活動。另外,少部分容易手腳冰冷的人易罹患低壓性青光眼,末梢血液循環較差,建議緩和且持之以恆的運動,快走是很好的選擇,不需要進行激烈的無氧運動。
病人在交通上的安全性是吳醫師最擔心的一部分,因為視野變狹窄,更能感受馬路如虎口。例如開車在變換車道的時候會無法注意左右來車,或是穿越馬路時容易忽略來車,其他用路人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可能發生意外。吳醫師說,遇到年輕的病人我都會關心他是否開車,視野較差的患者我會建議他盡量不要夜間開車,雖然他們往往很難接受生活上的改變,但年輕人的可塑性高,需盡快適應使用和熟悉其他安全的交通工具。台灣其實很多職業駕駛患有青光眼,站在醫師的立場會建議逐步轉換工作跑道的可能性。
我是高危險群嗎?
吳醫師說,民眾應該要了解青光眼的風險因子,如家族史、類固醇的使用、糖尿病患者、高度近視者,青光眼在發生早期,通常是一眼先惡化,此時另一正常眼會彌補視野的不足,所以不易發覺,因此建議到眼科門診作完整的檢查。慢性病如高血壓、心臟病或氣喘的患者要告知眼科醫師病史,讓醫生在用藥時可以更恰當選擇適合藥物。
用耐心配合醫師看見希望
病人須按時回診追蹤,並確實點藥,這是臨床上最不容易做到的部分。依健保局規定,藥物的連續處方簽為3個月一次,如果是病況穩定的青光眼病人應配合領藥時追蹤檢查,如果只是高危險群,在未用藥的情況下,則約半年到一年檢查一次,但眼壓控制不佳或病況不穩定者,回診頻率可能多一些。
目前青光眼的用藥,通常是一天一次或兩次,一天兩次要精確間隔12小時點藥有些困難,吳醫師建議早晚用餐前後點藥,或是睡前點藥。把點藥時間融入生活作息中,就像睡前要刷牙一樣養成習慣,比較不會忘記。
吳醫師強調,每位醫師在治療慢性青光眼上有自己大同小異的邏輯,甚至在藥物品牌、用藥習慣上也略不同,病人最好找固定的醫師看診追蹤,才能夠有效掌握病情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