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詢/高雄上明眼科診所院長 潘志勤 醫師
黃斑部位在眼球後部視網膜的中心點,一旦黃斑部發生病變,視力隨即受到明顯影響,其症狀包括:視力模糊、影像扭曲變形、影像中間變暗或甚至出現空缺。上明眼科診所院長 潘志勤 醫師表示,治療時最重要的就是早期診斷並治療,一旦結痂,再治療就為時已晚。
潘志勤指出,黃斑部病變的原因有很多,但多數是因老化產生。一旦老化,不僅黃斑部,整個眼睛結構都會有改變,如角膜老化造成散光,水晶體老化造成白內障等等。所以黃斑部病變常會合併多樣眼部疾病,結果都會造成視力模糊。不過有些病人只是單一眼睛的黃斑部發生病變,所以可能就不自覺視力已變差。或僅進行初步檢查,因有白內障現象而忽略後部視網膜的病變。他建議若是發現視力模糊,最好就醫做『詳細完整』的檢查,以找出真正病因。
老化產生的黃斑部病變一般常稱之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不過 潘志勤 認為,比較精確的名稱應是年齡相關性黃斑部病變,因為”老”的定義在醫藥進步的現代並不明確。罹患黃斑部病變的高危險因子有年齡(六十五歲以上每八到十人有一名黃斑部病變患者)、高血壓、糖尿病、抽菸、強光直射、家族遺傳以及六百度以上的高度近視族群。
潘志勤指出,年齡相關性黃斑部病變是指眼球色素層細胞新陳代謝變差,累積大量無法排除的代謝物而導致病變,臨床上又分成乾性與濕性兩種。『乾性病變』進行緩慢,視力慢慢模糊,黃斑部沒有出血及水腫現象,對視力影響相對較小,但一部分乾性病變會惡化為濕性,此時視力會迅速惡化。所謂的『濕性病變』是指色素層細胞病變喪失防護力而導致血管侵入到視網膜下產生滲出物及出血,影響視力。因為濕性屬突然急性病變,所以就診的病患常以濕性居多。
另一種常見產生黃斑部病變的原因則是六百度以上的高度近視,這些患者在黃斑部也可能會長出脈絡膜新生血管,伴隨水腫或出血而使視力嚴重減退。所以高度近視的患者也要特別小心。
潘志勤強調,黃斑部病變大多屬於老化疾病,一旦進入老化就不可逆轉,很難回春,頂多只能延緩老化現象,因此這個疾病的預防遠重於治療。一旦發生症狀,早期治療非常重要,到目前為止黃斑部病變無法治癒,大多只能夠控制病情及減慢惡化的速度。因視力復原到正常的機會很低所以更突顯預防遠重於治療的重要。
由於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病變的直接原因-脈絡膜新生血管是一種不正常、脆弱的新生血管,一旦形成,很難自行消失,且容易造成出血或組織液滲漏,導致患者視力減退。治療方法目前有下列幾種,目的在抑制或縮小網膜下新生血管,阻止病情惡化:
一、保守治療:黃斑部周邊出血,溢到中間。病情較輕微可考慮服藥並持續觀察即可。
二、傳統雷射光凝治療:早期利用雷射光療法來打死這些不正常的新生血管,但就像癌症化療一樣,好的壞的全都打死,故現在不常使用。同時實務上也發現治療時會誘發內皮細胞增生因子,反造成新生血管增多,出血增多。
三、藥物光動力療法(PDT):先將對光敏感的特殊藥物打進血管裡進入到網膜下新生血管內,再運用特殊波長雷射照射黃斑部。對光敏感的特殊藥物吸收雷射後反應,進而阻塞網膜下新生血管造成萎縮而正常細胞不會被打到。不過治療適應症有限且常需合併其它療法,費用昂貴。
四、眼內注射內皮細胞增生因子抑制劑(Anti-VEGF)來治療:在治療上自此才開始有長足的進步,且因效果不錯臨床運用非常廣泛。但須多次注射累積費用昂貴。
五、眼內注射類固醇消炎抑制:效果不錯但結果易產生青光眼和白內障等副作用。近期已發展出新類固醇消炎抑制劑副作用極低。
六、雞尾酒療法:合併眼部類固醇注射,內皮細胞增生因子抑制劑,及輔以藥物光動力療法。依病況或同時或先後施行,以改善預後,提升療效。但費用昂貴。
七、人工電子眼:在視網植入晶片,以處理影像,連接視神經。目前仍在人體實驗中。
潘志勤醫師指出,目前治療黃斑部病變的療法還無法令患者及醫師滿意(尤其未能早期治療者),成效距離恢復視力的理想有一段很大的差距,頂多只能控制病情、減緩惡化的速度而已,同時費用又不便宜。通常患者的期待很高,但常失望大於期望,因此患者在治療前應對治療的效果要有基本的認識。
預防與保健
前文提及造成黃斑部病變的原因包括遺傳、吸菸﹙包括二手菸﹚、高血壓以及過度的日光照射。這些因素,除了遺傳外,都是民眾可以預防的後天因素,例如戒菸,維持正常血壓,在強光下應戴太陽眼鏡以避免有害的光譜。在飲食方面,據美國國家衛生院的研究顯示,適量補充抗氧化劑、維生素﹙包括維生素C、E、胡蘿蔔素﹚及礦物質鋅(硒銅)也可以減輕病情惡化,並定期至眼科檢查以期能早期發現、治療。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