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宙經醫師
小兒接受白內障手術後醫師除了要花心思在處理弱視問題及注意
屈光度數的近視性快速趨移特性外, 另一個重要而值得關注的重點為術後有相當比例的患者可能發生青光眼, 且發生的風險是長期存在, 尤其小兒青光眼的診斷及監控更非易事, 因此藉本期雜誌一隅
作簡扼介紹供大家參考.
閱覽1955至1995年間的所有文獻報告, 所提出小兒白內障手術後發生青光眼風險的發生率由 5.5% 至 65.6%皆有. 差異如此大的原因在於研究的族群, 診斷的依據及追蹤時間長短不同所致.
術後青光眼發生的時間可分為早發性及晚發性, 早發性青光眼較為少見, 大多數是屬於晚發性. 早發性的原因有虹膜與晶體間完全前沾黏, 虹膜與小樑網後沾黏, OVD殘留, 晶核殘屑及類固醇誘發. 晚發性則在術後數個月至十歲間被診斷出來, 主要是房角開放性青光眼, 致病機轉並不完全了解, 可能是小樑網發炎反應引起.
那些是小兒可能罹患青光眼的診斷線索呢 ?
- 連續二次以上眼壓大於21 毫米汞柱
- 指觸眼壓法感覺眼球硬度異常增加
- 明顯近視趨移現象(眼軸增長) (表二)
- 視神經盤凹陷增大
- 角膜直徑明顯變大 (表三)
- 角膜透明度變差
- 兩眼球大小有明顯差異
至於小兒白內障術後又有那些是容易發生青光眼的危險因子呢 ? 根據Birgitte Haargaard發表於2008, IVOS的研究分析, 共595患者, 946眼, 年齡介於0-17歲的白內障手術患者, 發現接受手術時的年齡是最主要的危險因子, 愈小接受手術發生青光眼風險愈高 (表四) . 其它次要且發生比例甚低的因子有小眼症, 核性白內障及先天性德國麻疹患者.
以視力預後的角度而言, 對視力有明顯影響的白內障愈早接受手術愈好, 但術後發生青光眼的風險也愈高, 兩者之間如何取捨呢? 建議及早接受手術的對象為單眼白內障或明顯會影響視力的雙眼白內障.
小兒只要接受白內障手術, 不論是否有植入人工晶體, 青光眼都可能在手術後任時間點發生, 因此終其一生都應定期接受青光眼的監控檢查. 建議的監控檢查時程為術後第一年每三個月一次, 接下來九年每半年一次, 此後每年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