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了「糖」,可能讓你視力茫茫    專訪/鍾慧娟

現職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陽明院區主治醫師

經歷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眼科部住院醫師、總醫師

健保局台北(信義路)聯合門診中心眼科主治醫師

行政院衛生署台東醫院眼科主治醫師

台南市立醫院眼科主治醫師       

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眼科主治醫師

眼睛霧茫茫,是老花還是白內障?突然看不見,竟是糖尿病惹的禍!

 

視力的頭號大敵!

    糖尿病在過去一直被稱為「富貴病」,在越來越進步的時代,糖友也有逐年增高的趨勢,中央健康保險署統計數據,台灣糖尿病患在2016年底眼底檢查執行率為38.52%,低於美國糖尿病患進行視網膜篩檢率60%。若血糖控制,進行每年例行性視網膜篩檢,或許可以讓你免於失明!

 

血糖太高很傷眼

 血管長期在高血糖環境下使血管壁病變,容易併發全身性的大、小血管病變。視網膜是微小血管豐富的組織,需有健康的血管供應視網膜「養」及「氧」,才能讓視覺正常運作。在高血糖環境下,微細血管病變,將使血管壁通透性改變,導致血管易阻塞、滲漏、出血,甚至造成新生血管發生!不只容易造成視網膜病變、黃斑部水腫,甚至可能導致失明。

 

早期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非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通常無明顯症狀,除非發生黃斑部水腫。因黃斑部為視覺中心,若水腫則會視力模糊;後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因有不正常的新生血管,易造成玻璃體出血(病理性飛蚊症的一種),若出血大量,則會嚴重影響視力,此階段若不治療,便有大機率導致視網膜剝離、青光眼等可能導致失明的併發症!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篩檢方法?建議多久檢查一次?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篩檢方法為「散瞳後」眼底檢查,瞳孔放大後,方可檢查眼底視網膜及玻璃體。目前少數醫療院所引進免散瞳超廣角眼底攝影檢查,可不散瞳、快速篩檢視網膜病變,但若有眼角膜混濁、瞳孔過小、重度白內障、玻璃體混濁、玻璃體出血等症狀,則可能導致攝影品質不佳,仍需散瞳由眼科醫師檢查;有黃斑部水腫者,更會再加做黃斑部光學顯微斷層掃描(OCT)。根據眼底檢查及黃斑部掃描的初步結果,有的病患需再進一步接受眼底螢光血管攝影檢查,透過螢光顯影可更清楚看到視網膜血管的病變。

所有糖尿病患建議每年至少進行一次眼底檢查,眼科醫師依視網膜病變嚴重程度或血糖控制不佳,縮短回診時間,才能早期發現眼部病變,早期介入治療,以減低失明的風險。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治療方法?

        若檢測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依病情不同,今日已有數種相應治療方法:

 眼內(玻璃體內)藥物注射療法: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健保針對糖尿病黃斑部水腫,有條件給付眼球內注射抗新生血管因子藥物(Anti-VEGF)療法,此藥物可減少微血管的滲漏,阻斷新生血管的增生,但一針療效僅能維持一個月。此外,眼內注射類固醇藥物對糖尿病黃斑性水腫也有療效,長效型類固醇可維持4~6個月,但有白內障、青光眼的風險。

眼球內注射抗新生血管因子藥物(Anti-VEGF)除能治療黃斑部水腫外,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減緩惡化甚至逆轉嚴重程度也有療效,但目前並無健保給付。

視網膜雷射:對於重度非增殖性視網膜病變及增殖性視網膜病變患者(晚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建議接受全視網膜雷射術,雷射的目的在於破壞缺血的視網膜,避免血管增生因子的產生,有穩定視網膜病變惡化的效果。

   ƒ 視網膜玻璃體手術:增殖性視網膜病變導致玻璃體出血、視網膜剝離等失

     明併發症時,需用手術方法治療。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在生活飲食方面要多注意什麼?

 健康控糖飲食:均衡飲食,避免高GI食物

適當運動:運動可幫助減重及控制三高,依個人身體狀況進行適當強度的運動,避免空腹運動及注意運動後低血糖的狀況發生,有增殖性視網膜病變的患者,不宜進行高強度運動、跳躍、快速轉頭甩頭等動作,以避免玻璃體出血、視網膜剝離。

ƒ 定期內科及眼科檢查

戒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yeCare 的頭像
    EyeCare

    【視界密碼】醫學雜誌專刊/眼科醫學/近視/雷射/老花/遠視/白內障/青光眼/角膜移植/REVIEW

    Eye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