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3999.JPG
 


林人傑醫師學經歷

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碩士

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及預防醫學研究所博士

政治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及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眼科主任

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兼任助理教授

美國賓州費城威爾斯眼科醫院角膜屈光手術及青光眼臨床研究員

英國倫敦墨菲爾德眼科醫院青光眼臨床研究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型與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之差別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發病後,五年內須做檢查,五年內引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R)盛行率約為10%,十至十五年盛行率提高至25-50%,15年以上盛行率將近98%,時間越長比第二型比率更高且惡化速度會更快,此型患者通常年紀較輕,以青壯年居多。

  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一診斷出來,須立刻做眼底檢查,10-15年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R)盛行率約為23-43% ,15年以上盛行率約六成,此類型患者多為肥胖者及年紀稍長者。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需接受那些治療方式呢?

  若眼科醫師診斷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時,須回歸糖尿病疾病本身。首先追蹤患者的三高(血糖、血壓及血脂肪)控制狀況,除了控制三高以外,雷射或藥物治療相當重要。

  傳統雷射分為全網膜雷射、局部網膜雷射及黃斑部雷射等,爾後有玻璃體的藥物注射的問世,像是抗新生血管抑制劑(anti-VEGF)逐漸取代黃斑部雷射,因黃斑部雷射會造成部分黃斑部退化,細胞也會受到影響,雖然黃斑部水腫消退,可是視力卻無法回復到從前。

  在臨床上發現有些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雖然抗新生血管抑制劑有固定施打,但新生血管仍不斷冒出,無法有效全面抑制生長,此時全網膜雷射或局部網膜雷射仍有需要同時施行。抗新生血管抑制劑(anti-VEGF)對於患者負擔較重,除了健保給付,如不符條件者須自費,需慎重評估是否需要追加健保有給付的全網膜雷射或局部網膜雷射。

  

2.png3.png



      有些病患玻璃體出血久未消除,甚至造成牽引性或合併裂孔性的視網膜剝離,就需做玻璃體切除手術。因近年儀器進步,視網膜玻璃體切除手術傷口越來越小免縫線,甚至不見得要住院。

糖尿病患者需進行檢查

  健保署推出糖尿病照護方案,保障糖友每年做一次眼底檢查、血脂肪檢查、尿液微量白蛋白檢查、三個月做一次糖化血紅素(HbA1C)的檢查等。如有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病患約一至三個月需做檢查及治療,而輕度到中度的非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NPDR)約三個月需做一次眼底檢查,重度的非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NPDR)及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PDR) 則一至兩個月需做眼底檢查及治療。

  眼科檢查包括眼底攝影、眼底螢光血管攝影(FAG)及眼部光學斷層掃描攝影(OCT)檢查。OCT檢查只需五至十分鐘,可清楚呈現視網膜構造及解剖位置,有助於觀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後半部玻璃體的狀態及視網膜的構造哪裡有缺陷及水腫,甚至血管滲出物都看的一清二楚。

早期檢查 早期發現 早期治療

  有糖尿病者,需定期檢查,提早發現積極接受治療,時間拖越久,惡化程度會增加。尤其糖化血紅素數值超過7以上,盛行率及惡化會急遽提高。尤其懷孕婦女如有妊娠糖尿病,易造成視網膜病變,因本身血壓較不穩定,一輕忽甚至需洗腎,需控制好危險因子。建議民眾可利用阿姆斯勒方格表自我檢測,像是黃斑部病變檢測、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及糖尿病黃斑部水腫都可適用。

1.png

arrow
arrow

    Eye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