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勤醫師

中華民國視力保健推展協會理事長

高雄上明眼科院長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第14屆理事長

高雄市醫師公會監事

前高雄榮總眼科主治醫師

 

 

本期重點是在說明眼科治療的新技術和趨勢。台灣民眾普遍有個觀念:「新的一定比舊的好,自費一定比健保好」,其實都並非絕對。

講求證據的醫療時代

和過去相比,現在眼科的疾病數量早已不可同日而語,醫生要了解的知識越來越多;以往治療上講求經驗法則,但現今的好壞定義則是取決於證據,必須符合實證醫學的結果。然而醫學上可能受到影響的外部因素很多,加上個別患者之間的差異,各種疾病都很難找到可稱作「完美」的治療方法。有些曾經被權威醫師推崇的技術,都一再被推翻,甚或被發現比不上舊技術的優勢;所以包含診斷、用藥、手術在內,都要經過時間的淬煉,才能得到「黃金定律」。

正因為醫學的發達,我也要提醒各位醫師,在運用新技術時,必須確定已徹底理解掌握;在治療方案執行前,也不能單憑經驗與感覺。例如現在我們在術前都會運用電腦斷層掃描等影像定位技術,就可以清楚掌握到病灶的情況,效果就會比過去醫師自行判斷好。那麼治療時一定要注意「前、中、後」:治療前是否檢查確實、治療中是否有其他的變數會影響、療程結束後是否能讓患者獲得最大的利益,醫師都應該有通盤的考量。

預防勝於治療,幫助醫生就是幫助自己

除了治療,我們更該重視「預防醫學」的重要性;許多眼科疾病都已經找到了效果顯著的治療方式,例如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療程幾乎都有SOP可參考,但再怎麼優秀的療法,如果病情嚴重到一定程度都很難挽回,所以如何早期診斷是我們未來必須十分重視的問題。醫師在看診時,應該要回歸到「望聞問切」的本質,不要為了求快而忽略掉本來可以發現的警訊。

而患者就醫時也應該養成好習慣,要懂得「聰明的抱怨」。現在因為資訊發達,許多患者就會直接告訴醫師:「我這是結膜炎」、「應該就針眼啦」;其實眼科症狀並不如一般民眾想的簡單,疾病種類也很複雜,必須要清楚的向醫生表達感受,例如「眼睛右上方有時候會有小閃光」這樣詳細的敘述,才能讓醫生診斷時可以參考;但如果率先「自我診斷」,或老是只說「感覺怪怪的」,我們就很難確實找到問題。

貫徹醫病溝通,打造友善的醫療環境

此外,現在有很多新的治療方式,健保雖未給付,對病患可帶來更大的幫助;但施用前,一定要做好徹底的醫病溝通,將自費項目的優勢、差異說明清楚,避免認知落差造成的誤會,才能在良好、無壓力的醫病關係中,為病人謀最大的福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ye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