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眼科醫學雜誌專欄報導
吳國揚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主治醫師
高雄醫學大學眼科學副教授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醫學研究所博士
青光眼的致病原因
青光眼主要發生原因在於視神經受損,其中眼壓過高是很重要的肇因。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吳國揚醫師指出,眼球是一個密閉的器官,必須有一定的壓力才能保持固定的形狀及維持正常功能,而正常的眼壓範圍為 10至21水銀毫米汞柱,高於21就比較容易引起視神經的病變;而有些人雖然眼壓在正常範圍但具有特殊體質罹病率特別高,像是手腳易冰冷、血壓偏低(低血壓<60),因血液不易運行至心臟上方,視神經也容易缺血。另外若容易有偏頭痛,表示血管易收縮,發生青光眼的機率也較高。
此外,用藥也可能誘發青光眼,最常見的就是類固醇,會造成眼內排水管道變窄以及小梁網管壁沉澱堵塞增厚,阻力大就會使眼壓增高。研究數據顯示,有6%~30%的患者使用類固醇後被發現罹患青光眼;天氣也是致病因素,若溫差變化大,有些人的上下半身的溫度不同,血液循環差導致周邊末梢神經缺血缺氧,也要格外小心青光眼。
青光眼分為隅角閉鎖型與開放型
原發性青光眼從隅角結構上來說可分為兩大類:
w 隅角開放型:漸進式的眼壓升高,或者眼壓正常亦可能罹病,患者經常不自覺,待視野明顯狹窄後才就醫確診; 是較常見的青光眼類型
w 隅角閉鎖型:東方人較常見,成因如角膜與虹膜之間的前房距離較短淺、虹膜或水晶體較前突、眼睛前後徑較短或眼前部的結構異常等,易急性發作,可能伴隨光暈、頭痛、噁心;45歲以上較易罹患。
續發性青光眼也可分為隅角閉鎖型與開放型
長期高眼壓易引發青光眼
研究顯示青光眼最大成因是長期高眼壓,又可將青光眼細分為原發性與續發性:原發性是與個人體質有關,或因年紀漸長發生;續發性則是因為用藥、外傷等外部因素所致,用藥時要多注意。類固醇使用的適應症很多,例如台灣民眾常見的過敏、氣喘、免疫疾病的問題,用藥經常都包含類固醇,因此不只是眼科炎症,只要是慢性病用藥,都要特別詢問醫師是否有相關風險。
如何改善青光眼
一般青光眼治療,會先用藥物控制,若眼壓持續無法下降,就需要動手術造廔管將眼房水引流到結膜下空間,或針對閉鎖型青光眼可以雷射將周邊虹膜打洞,保持眼內排水順暢。但術後仍有可能因廔管結疤喪失減少引流功能或隅角沾黏而眼壓增高,仍須點藥或輔以其他手術。
除了上述傳統的濾過性青光眼手術,國內新引進了歐美風行多時的隅角裝置IStent,是用來溝通前房與舒萊姆管的植入物,以避開其他組織的水流阻力,讓眼內液體順利流通,是治療上的新選擇。
吳國揚醫師提醒,若突然視力模糊,眼睛脹痛,或是看到目視有彩虹、光暈等反應,要盡速就診;但若眼壓緩慢上升則較難察覺,所以45歲以上民眾應至少每年接受1次青光眼有關的完整檢查,並由專業評估後續追蹤的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