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Glaucoma.jpg

 

2008年,世界青光眼學會 (World Glaucoma Association) 以及世界青光眼病友會(World Glaucoma Patient Association)共同發起了一項全球性宣導行動,訂定每年 36日為「世界青光眼日」,更在 2011年訂定 3月上旬有一週為「世界青光眼週」。如今十個年頭過去,每年這個時刻世界各地都會推動各項護眼行動,願能讓更多民眾提升對於青光眼的危機意識。

 

 

 

世界衛生組織曾推測過青光眼的平均罹患率約為 1.37%,以此推估在台灣可能有30萬以上的青光眼患者,但實際上有至醫院就診的病患只有約 50,000 左右,也就是說台灣青光眼就診人數大抵上僅只占了青光眼患者總人數的 17%。因為大部分的患者都不會自覺自己已經被青光眼找上門,因此青光眼經常被戲稱為「視力的小偷」,一點一滴地將光明給偷走。

 

劉瑞玲醫師表示,多數人罹患的青光眼屬於「慢性隅角開放性青光眼」,不像黃斑部病變是從中央視力開始衰退,慢性青光眼多數從周遭視野開始奪取。因此在疾病早期,除非病人主動篩檢,不然往往都是等到後期當視力模糊時,去就診才驚覺自己罹患了青光眼。之所以要制定「世界青光眼週」,就是希望讓更多人意識到青光眼的威脅,了解自己是不是容易罹患青光眼的族群。讓民眾對「青光眼」的危險因子有更多認識,才能提早發現、及早治療。

 

 

高度近視難防青光眼

 

過去民眾普遍認為,青光眼是老年人的專屬疾病,或是家族裡面有青光眼病史,罹患的機會才比較高。但現代人生活型態改變,尤其越來越多年輕族群也開始出現青光眼問題,最常見的相關因素就是「近視」。劉醫師說明,絕大多數有嚴重青光眼的年輕人,幾乎同時是高度近視一族。近視者的眼睛跟非近視者相比,因為眼軸被拉長,眼睛結締組織和血液循環異於正常眼,可能因此影響前房水的排出速率或減弱視神經對眼內壓的承受能力而導致青光眼。以前會呼籲四十歲以上的人要定期至醫院檢查青光眼,但台灣人的近視比率高達85%居世界之冠,建議如果有高度近視,二十歲就該開始注意。

 

高度近視.jpg

 

除了「近視」這個因素外,劉醫師提出三點常被忽略的青光眼危險因子:

 

 1. 角膜厚度對診療的影響

 

眼壓雖是現在常用來評估青光眼的要素,但一般臨床上使用的眼壓計可能會受到一些因素影響導致錯估。其中一個就是角膜厚度,角膜越薄的人,儘管實際上眼球內壓力高,但眼壓計檢查出來卻會低估。因此曾做過近視雷射手術的人,角膜的厚度已被大幅改變,檢查時可能會無法偵測出高眼壓這一重要的風險因素,而失去對可能罹患青光眼的警覺性,錯失診斷與治療的時機。

 

角膜厚度解說圖.jpg

 

2. 運動太少,視神經缺少養分

 

現代人工作型態多是在室內坐辦公室吹冷氣,平時流汗少,出門又多是坐車,搭電梯,普遍民眾活動量不足。尤其女生運動量少,也容易有手腳冰冷血壓低的體質。血壓都一直明顯低於正常血壓範圍時流進視神經的血流量相對不足,可能就容易引起視神經的病變。

 

Sport.jpg

 

3. 續發性青光眼成因

 

某些後天因素會引起所謂的「續發性青光眼」,常見如關節炎,這個疾病除了會攻擊關節本身,同時也會攻擊眼睛引起葡萄膜炎,導致眼壓升高;須長期使用類固醇的疾病,可能因類固醇增加小樑網的阻力,影響房水的排出;另外,外傷也是常見的「續發性青光眼」危險因子,更呼籲家長應提高對小孩子的安全警覺,做好對幼兒童的保護措施,避免留下青光眼隱憂。

 

續發性青光眼可能原因.jpg

絕大多數的青光眼是慢性的,所以講求長期與醫師間的配合治療。劉醫師特別提到,病患最常發生的問題就是沒有好好用藥,因為青光眼早期往往沒有症狀,病患會覺得「為什麼我要治療?」一來不方便,二來慢性病治療是一筆支出,再來就是點眼藥水可能導致眼睛不舒服、不愉快的感覺。因此常見到病人自行停藥,或因為工作忙碌未按時點藥,結果導致青光眼加速惡化,十分可惜。劉瑞玲醫師強調青光眼治療是一條漫長的路,也希望民眾能夠充分了解青光眼,若罹患青光眼能以正確的態度面對疾病,以免日後失明之苦。

 

_1040818.jpg

 

劉瑞玲醫師

臺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部主任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教授

第十八屆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事長

 

 

arrow
arrow

    Eye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