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部病變是現代文明社會的新興疾病之一,也是銀髮族失明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根據WHO的調查指出,台灣目前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黃斑部病變的盛行率高達10%,且有逐年遞升的趨勢;有鑑於此,特與中華民國愛忙協會合作,將於 十一月二日 舉辦六十五歲以上的「護眼嘉年華-黃斑部病變篩檢」,教導年長者寶貝靈魂之窗。

台北縣立醫院眼科主任陳裕芳指出,黃斑部位於眼睛視網膜的中心地區,就類似照相底片的聚焦處,主控感光的功能,是眼睛的主要視力來源,若這個區域的感光細胞受損,就會造成眼睛看到的東西中央一團黑、模糊、扭曲、變形,最後可能導致失明;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的社會,六十五歲以上、每十個人就有一人會黃斑部受損的情形,到了七十五歲更會提高至30%,預防保健之道,就是要多補充葉黃素、切勿抽煙,且要避免接觸藍色的光源,所以太陽眼鏡宜選擇褐色或棕色的鏡片。

台北縣立醫院為幫年長者提早發現黃斑部的受損,特結合愛盲協會、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在 十一月二日 於板橋院區,舉辦六十五歲以上的「黃斑部病變篩檢」活動,除可早期篩檢黃斑部病變的存在,也希望藉此提高民眾對黃斑部病變的認知、預防及保養;活動採預約報名的方式,並開放現場報名,詳情可電298291113612洽詢。

 何謂黃斑部2008/10/29 0:10:00台灣時報

 斑部是視網膜的中樞,因含有大量的「黃色素」,所以在眼底鏡下呈現暗黃色,因而得名;它也是視網膜中錐狀細胞密度最高的一個區域,因此是視力最敏銳、最重要的區域,當兩眼對準某物體時,其實就是靠黃斑部去「抓住」所要看的東西,眼睛才不至飄來飄去。

由於眼睛要藉由光線的幫忙,才能讓物體成像在視網膜上,而黃斑部又是正對著瞳孔,是視網膜最主要的成像構造,日久容易受到光線的傷害;在老年人眼球老化,或高度近視眼球較退化的患者,即容易產生黃斑部病變。

黃斑部病變好發於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在發病之前,患者常誤以為是老花眼而經常更換老花眼鏡,日久後病患會覺得視力愈來愈模糊,會有雙重影像或視力濛霧的感覺;更嚴重者,則會把直線條的東西,看成彎曲變形的現象,末期的視力更加惡化,中間視力和旁邊視力皆消失。(記者陳志仁) 

 
黃斑部病症狀                       2008/10/29 0:10:00台灣時報

斑部病變初期的症狀與白內障類似,因此常常被忽略而錯失治療及預防惡化的良機;有些老年人會出現類似鏡頭失焦的情況,看直線的中間會扭曲,而該看清楚的中心景物相當模糊,周圍的東西又一清二楚,很可能是中心視野缺損,也就是眼睛的黃斑部出現退化病變,應該趕緊找合格的眼科醫師治療。

眼睛功能的退化疾病,除熟知的白內障外,黃斑部也會隨著年紀的增長而退化,造成黃斑部病變的原發性因素還不可考,但是紫外線是常見的次發性因素,會對眼睛黃斑部造成累積性的傷害;除此之外,有心血管的毛病,如心臟病、高血壓的人,黃斑部的血管也比較容易出現病變,當然生活習慣不良,喜歡抽煙喝酒的人,也難逃高危險群的一員。

許多人因為只有一隻眼睛出現病變的症狀,加上健康的意識較低,因此沒有立刻發現,也就延誤第一就醫的時間,隨著時間拖延,視覺中心不清楚的面積會越來越大,嚴重的話就會真的形成黑洞,中心點完全無法看見;屆時再到醫院求助,即使立刻透過雷射的治療,甚至有一到兩成的病患,情況還會繼續的惡化。

由於有些年長的民眾黃斑部已經出現退化,但是並沒有立即出現不適的症狀,也因此不易立刻察覺,所以醫師建議,尤其是五十歲以上的民眾,定期檢查視網膜,觀察黃斑部是否有退化的現象,預防可能出現的狀況;尤其早期察覺儘早治療,仍然是預防黃斑部病變的不二法門,更是保持良好視野的最佳方法。(記者陳志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ye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