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10.jpg

 

1498528745826.jpg

 

陳昭仰醫師的成長訓練過程

              從小陳醫師對於生物及生命科學充滿興趣,常在假日閒暇之餘往戶外跑,與蟲鳴鳥叫為伍。大學時很幸運的能考上國防醫學院的醫學系,從此在這裡開始我探索生物及生命科學的奧妙之旅。當時癌症已連續蟬聯台灣十大死因之首,因此其治療與預防逐漸讓國人開始重視,而大腸直腸癌為其中發生率最高的癌症。在從醫生涯中,因為看到這樣的現象希望能瞭解箇中原因,毅然而然的決定投入這個專科領域,希望所學能對於這些病患有所助益。

大腸直腸癌的狀況

                大腸直腸癌臨床有很多非專一性的症狀,包括大便習慣改變、大便有血、便祕等等,往往這樣的細節輕忽加上國人飲食習慣西化,會讓這樣的問題慢性潛伏。大腸癌的發生多半是從小小的良性瘜肉開始,當它大於一公分時,癌變的機會就會慢慢增加,當它變成癌症後,它的生長速度就會加快。因為目前大腸直腸癌的發生原因尚未明確,目前是建議國人能定期做糞便潛血篩檢或大腸鏡檢查,在良性大腸直腸息肉癌變前,將其切除。但假若發現時已癌變,配合醫師的建議,接受手術、放射及化學複合治療,效果及預後皆不錯。現今醫療技術進步,部分早期的大腸直腸癌可利用內視鏡的方式做微創的處理 ; 此外,許多大腸直腸癌的傳統手術可輔以內視鏡施行,減少傳統手術術後傷口的疼痛產生的併發症,病患術後恢復的時間也較短。

現代人與大腸直腸癌

                現代人匆忙的腳步、生活壓力、環境飲食、食安問題皆是造成大腸直腸癌罹患的可能原因。大腸直腸癌罹患族群大多發生於五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但罹患族群也有年輕化的趨勢。若民眾生活中發現有排便習慣改變、血便、食慾不佳、頻跑廁所等症狀,且使用便祕及痔瘡相關藥物反應不佳,則建議須尋求專業醫師的諮詢看診及進一步的檢查。很多病患都是因為輕忽,誤將上述症狀當作是單純的便祕或痔瘡做錯誤治療,而延誤了最佳的就醫黃金時機。

                目前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對於50歲以上民眾,有推廣兩年一次的「定量免疫糞便潛血」篩檢,如果是陽性的話,則建議再做進一步的大腸鏡確診。「預防勝於治療」,平時正常的作息、少吃高油脂及鹽份過高的飲食、多吃綠色蔬果、保持運動的習慣及心情愉悅,才能「腸」保健康。

 

陳昭仰醫師簡介請點

文章摘錄至三總電子報/文章採訪: 商橋公關

arrow
arrow

    Eye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