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6OARX0.jpg

 

 

1497867487279.jpg

 

 在現代人醫療意識抬頭的時代,除了生理上的疾病,心理也是大眾越來越關心的問題。精神醫學部葉啟斌主任執業已超過20年,對台灣民眾的心理健康有透徹的觀察。

從生理到心理了解精神疾病

  回憶起當年專業科別的選擇,葉啟斌主任說,當初他原本要往神經科發展,但因為對患者情緒、互動及思考模式的觀察特別有興趣,在當時指導的總醫師建議下,才決定進入精神科的領域。

  葉啟斌醫師說,現在民眾對於精神科疾病已有基本認知。舉例來說,在從前,「妥瑞氏症」因為會發生不由自主的抽搐,患病的孩子看起來像在做鬼臉,常會被責備在搞怪;或者像「躁鬱症」,患者會讓人覺得脾氣暴躁,其實根本無法控制;「過動症」也常讓孩子蒙上不白之冤,往往被誤會是故意不服管教。在近20年來,民眾才漸漸了解,這些「難相處」的人際問題,很可能是源自遺傳、大腦皮質、內分泌等等異常體質引起的。

別讓診斷造成心理壓力

  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多少會有情緒波動,葉啟斌醫師說,現在憂鬱、躁鬱症的患者的確不少,但過度診斷也是醫界擔心的問題。葉醫師曾寫過一篇文章:《診斷出來的憂鬱》,就是在討論患者確診後需要的支持與心理準備;若缺乏完整的配套措施,有些病患原本僅有輕微病症,但獲知診斷結果後,卻因為心理壓力而惡化。所以當醫師在告知病情的時候,一定要多方考量,盡量引導病患能在日常生活中放鬆心情,不要被「生病」的事實壓得喘不過氣。

自我調適三重點,找到正確的舒壓方式

  目前台灣民眾會就診的疾病,以「躁鬱症」居多,除了患者本身會明顯感受到情緒起伏,親友也常被掃到「颱風尾」。葉醫師提醒,現代人壓力大,建議可以由三大方向來自我調適:一是不要期望過高,盡量讓自己有多一點滿足感,少點批判,多點包容;二是多交點朋友,增加與人交流的時間;最後,要會「多管閒事」,也就是多關心別人、試著為別人付出。葉醫師說,希望這整個社會都能少一點冷漠,多一點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讓大眾都能在健全的心理環境中自我調適。

 

葉啟斌醫師簡介請點

文章摘錄至三總電子報/文章採訪: 商橋公關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yeCare 的頭像
    EyeCare

    【視界密碼】醫學雜誌專刊/眼科醫學/近視/雷射/老花/遠視/白內障/青光眼/角膜移植/REVIEW

    Eye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