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07 01:00

旺報

【記者李蜚鴻/綜合報導】

 香港大學醫學院進行全亞洲首宗人工視網膜植入手術,將微型晶片放入失明人士眼內,透過晶片上的電極收集外來光線,刺激視網膜神經而恢復部份視力,讓失明人士重見天日。

 新華社報導,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眼科研究所日前宣布該院進行了亞洲首宗人工視網膜植入手術,手術結果令人滿意,病人的視覺功能獲得改善,能感受到光影、閱讀投影幕上的字母。

 《星洲日報》報導,患遺傳性視網膜色素病變的曾胡雪婉,過去15年視力退化至完全失明,兩個多月前毅然參與這項國際研究,免費接受了價值100萬港元的人工視膜網植入手術,現已能看到模糊光影,總算重見光明。她笑言即使世界只得黑與白,即使將來可能再失去視力,都覺得賺了。

 微型晶片放入眼內黃斑區

 今年二月,港大醫學院為失明15年的女士進行人工視網膜植入手術,將一塊裝有電極的晶片,植入病人視網膜下的黃斑區域。

 由於病人失明多年,需要重新學習控制眼球聚焦及手眼協調。港大醫學院表示,視網膜色素病變,主要是遺傳性,目前並無治療方法,病人會逐漸變盲。

 這次手術的結果顯示,病人失明情況雖然無法逆轉,視覺仍然有機會回復,希望研究能擴至整個亞洲,令中國數以十萬計的視網膜色素病變患者受惠。

 人工視網膜植入手術這項嶄新技術主要應用於沒有治療方法、最終會變盲的視網膜色素病變病人。

 接收光線轉化成電子訊息

 香港大學醫學院眼科研究所所長黃世雄表示,正常人眼內視網膜有700萬個感光細胞,以接收外來光線轉化成電子訊息,傳遞到視網膜神經細胞,再傳到大腦,令人看到影像。大部份人失明是因感光細胞不能正常運作。

 人工視網膜晶片只有3毫米乘3毫米般細小,有1500個電極,代替失去功能的感光細胞。在長達9小時的手術中,醫生從病人耳後將晶片放在視網膜黃斑區域,因該處佈滿感光細胞,接連晶片的電線植入頭皮下。當有電源時,晶片會收集外來光線,刺激正常的視網膜神經細胞,令病人恢復部份視力。

 只可看到黑白影像

 港大醫學院眼科研究所臨床助理教授王逸軒表示,病人做手術後恢復部份視力,可看到黑白影像,但需要在光暗對比高的環境才能看到。病人只能看到一個光碟般大的範圍。正常人距離800可看到的影像,病人要距離20才能看到。病人視力的局限屬永久性,因病人需用硅油固定晶片而產生遠視,故需戴眼鏡改善遠視。

 不過,王逸軒表示,該疾病目前沒有治療方法,病人會逐漸變盲。因病人失明已久,手術後需重新學習運用眼球肌肉。德國至今有 一兩 名病人,因晶片損壞或電線斷裂而要換新晶片。暫時仍不知該新技術何時能廣泛應用,相信臨床研究仍需一至兩年時間。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1050502/112012050700210.html
中時電子報─健康醫療-
旺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ye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