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障患者最終大多需要置換人工水晶體,而手術後的殘餘閃光與度數,以及再次發生看不清楚的機率約有50%,可能需要雷射治療或甚至無法改善只能以戴起眼鏡做矯治。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屈光及白內障委員會召集人 林浤裕 醫師表示,新一代的人工水晶體可將術後看不清楚的發生率降到5%以下,但要搭配術前詳細檢查以及術後2周到半年內密切與醫師配合回診。

 

再次混濁可打雷射
林浤裕 醫師解釋,白內障的發生是因為眼睛內的水晶體變混濁了,而以水晶體為中心點的話,前面有前囊,後面依序是後囊、玻璃體、視網膜,往往在置換了人工水晶體之後,因人工水晶體的腳部設計未完全服貼、傷口切開大小等因素影響下,可能造成水晶體上皮細胞長到後囊去,使得後囊變混濁,就稱為「二次白內障」。約在術後半年內有50%的人會發生,但新一代的人工水晶體腳部為360度服貼設計,可減少水晶體上皮細胞長到後囊的機會,使二次白內障的機率降到5%以下。
不過, 林浤裕 醫師仍提醒,術後若覺得看不清楚、視力模糊時,仍應盡速就醫,雖無法再次手術置換人工水晶體,但可透過雅鉻雷射將混濁的後囊做燒灼處理。要小心的是,雷射燒灼後會使原本貼合的後囊與玻離體間打開了一條通道,造成玻璃體不穩固,進而玻璃體與視網膜之間可能會有裂孔,日後發生視網膜剝離的機率就會升高。

 

術前術後都要檢查
白內障術前的測量必須非常精準、手術時的切口要小,才能將術後殘餘度數與閃光降到最低。 林浤裕 醫師說明,現在多使用雷射檢查法(IOL Master)做測量,不需另外付費,將殘餘度數降到50度以內。而手術時的切口未量好位置與大小,也可能造成囊袋收縮而去擠壓到置放的人工水晶體,造成跑位,所以約56年後有10%的人一樣會發生看不清楚的情況,僅能靠戴眼鏡調整度數。 林浤裕 醫師特別提醒,術後2周到半年內應回診檢查,雖無法重新置換,但可知道置放情況,預防日後過度用眼造成負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yeCare 的頭像
    EyeCare

    【視界密碼】醫學雜誌專刊/眼科醫學/近視/雷射/老花/遠視/白內障/青光眼/角膜移植/REVIEW

    Eye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