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網膜電位差 誘發腦波
         更新日期:2007/10/19 04:39
 
    過去十年間,國際研究團隊致力開發腦波技術,希望能夠有效擷取腦波訊號,做為全身癱瘓或漸凍人等重症病患與外界溝通的管道,但始終沒有重大突破,大部分只能做到單一功能的動作,使用前須經過相當時間的訓練,也無法達到即時控制的功能。
 

    過去的研究無法有好成績的主因是,都是偵測腦部的α、β波,但腦波非常微弱,與人體的自發性干擾訊號和環境雜訊相比,強弱差距達一千倍左右。除非直接把腦波電極植入大腦,接受腦波訊號,才能有效擷取。但這種需要動手術植入的侵入式的方式,對健康狀況已非常差的全身癱瘓或重症病患風險相當高。
 

    國內研究團隊首創全球利用視覺注視特定目標物時,在視網膜產生的電位變化,誘發不同腦波訊號的原理,並設計多功能選項面板,每個選項鍵各有不同的亮、暗組合,分別代表不同功能指令,例如「亮兩次、暗三次」代表「上升」;「亮一次、暗兩次」代表「下降」等。
 

    當病人瀏覽多功能選項面板後,視線停駐在某個選項鍵,視網膜中央就會感受到代表該選項鍵的「亮、暗」光線變化頻率,產生明顯電位差,這個訊號傳遞到大腦視覺皮質區,產生一個對應的電位差,並送出腦波訊號;其他選項鍵送出的腦波則相對較弱。電極就會依訊號強弱及每個訊號持續時間,辨識病患的目光焦點,下達指令啟動該選項功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ye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